2024年上半年,深圳全市經濟延續回升向好態勢,GDP同比增長5.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進出口總額同比大幅增長31.7%,多項指標和增速表現領跑一線城市。深圳經濟指標靚麗的背后,離不開深圳企業尤其是深圳上市公司的不斷成長和創新發展。至2024年8月底,深圳A股上市公司共421家,除美尚生態外,均已披露半年報,盤點420家深圳上市公司半年報,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規模指標快速增長
扣除金融地產后營業收入同比增速近10%。2024年上半年,深圳A股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合計值為31025.29億元,同比增長2.7%,增幅強于A股(-1.4%)以及北京(-2.4%)、上海(-2.1%)。扣除金融、地產上市公司后,深圳A股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9.5%,顯著強于同期A股(+0.3%)、北京(+0.5%)、上海(+0.5%)。深圳421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247家營業收入同比實現增長,增長較快的行業包括食品飲料(33.1%)、硬件與半導體(19.2%)和汽車(15.9%),下降較快的行業包括礦產及加工(-24.3%)、房地產(-22.3%)、建筑與建材(-21.5%)。
扣除金融地產后凈利潤同比增速達13%。2024年上半年,深圳A股上市公司凈利潤為正的深圳上市公司345家,占比82.1%。凈利潤合計值同比下降5.9%,弱于A股(-2.6%),也弱于北京(+2.8%)、上海(-3.4%)。扣除金融、地產上市公司后,深圳A股上市公司凈利潤合計值同比增長13.0%,顯著高于A股(-2.6%)、北京(+4.1%)、上海(-5.9%)。凈利潤同比增長較快的行業包括食品與飲料(+91.8%,其中東鵬飲料+56%)、材料(48.7%,其中諾普信+59%,格林美+44%)和硬件與半導體(45%,大族激光+164%,捷佳偉創+63%),其余還有運輸與物流(25.9%)、汽車(22.3%)、醫療保健(9.6%)、批發與零售(4%)、金融(1.6%)等行業實現正增長;全行業整體虧損的包括房地產(-126.5億元),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14.8億),建筑與建材(-6.2億),除此之外,凈利潤同比下降較快的行業包括商業與專業服務(-43.4%)、一般消費品生產(-40.1%)、礦產及加工(-28.8%)。
海外營收同比增長13.6%。2024年上半年,深圳A股上市公司海外營收合計值為4841.6億元,海外營收占比為15.6%,同比增長1.5個百分點;海外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3.6%;同期A股海外營收占比為12.8%,北京為9.3%,上海為14.2%,深圳上市公司海外營收占比雖低于上海但絕對值幾乎為上海的2倍。公布海外業務收入的深圳上市公司共264家,占比62.9%,較上年同期多20家。海外業務占比較高的行業包括硬件與半導體(32.8%,-1.1個百分點)、汽車(29.7%,+5.1個百分點)、一般消費品生產(27.2%,+1.6個百分點);軟件與信息服務(3.5%)、金融(1.2%)海外業務占比較低。海外業務增長較快的行業包括汽車(+40%)、批發與零售(+39%)。
二、質量指標穩中有升
營業凈利率高于A股水平。營業凈利率是凈利潤與營業收入的比率,反映了企業營業收入創造凈利潤的能力。2024年上半年,深圳A股上市公司營業凈利率為9.93%,同比下降0.91個百分點,高于A股平均水平(8.96%,同比下降0.11個百分點)和上海(7.81%,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但低于北京(11.4%,同比提升0.58個百分點)。扣除金融、地產后,深圳A股上市公司營業凈利率為5.5%,同比上升0.2個百分點,同期A股為5.9%,同比下降0.2個百分點,北京為6.0%,同比上升0.2個百分點,上海為3.9%,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深圳A股上市公司中金融(26.4%)、公共事業(18.3%)、食品飲料(16.9%)、醫療保健(13.6%)營業凈利率高于10%,房地產、軟件與信息服務、建筑與建材營業凈利率為負,一般消費品生產、商業與專業服務、裝備制造同比降幅超過1個百分點。
凈資產收益率高于A股水平。凈資產收益率反映所有者權益所獲報酬的水平。2024年上半年,深圳A股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為4.5%,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同期A股上市公司為4.3%,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北京為4.7%,同比下降0.2個百分點,上海為3.2%,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扣除金融、地產后,深圳A股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為4.6%,同比上升0.2個百分點,同期A股上市公司為4.3%,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北京為4.7%,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上海為2.6%,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深圳A股上市公司中凈資產收益率僅有食品飲料(20.5%)高于10%,同比增長前列的行業包括食品飲料(+8.5個百分點)、硬件與半導體(+1.3個百分點),多數行業出現下降。
經營性現金流同比增長近20%。2024年上半年,深圳A股上市公司經營性現金流凈額合計值為7086.7億元,同比增長19.6%。各行業經營性現金流凈額增長不一,其中金融業增長84.2%,達到6074.4億元,醫療保健增長75.7%,為167.6億元,食品飲料增長68%,達到22.1億元。除建筑與建材、房地產、商業與專業服務由正轉負外,汽車下降82.9%,礦產及加工下降73.7%,批發與零售下降68.8%,硬件與半導體下降63.3%,材料下降58.6%,裝備制造下降42%,軟件與信息服務負值繼續增大。經營性現金流為正的公司有244家,1家為零,176家為負,其中萬科、深桑達、華僑城、神州信息、中集集團凈流出較多,分別為-51.8億元、-28.4億元、-28.3億元、-16.9億元、-14.5億元,此外,南山控股、中國長城、傳音控股、江波龍、招商積余經營性現金流凈流出也超過10億元。
三、經濟社會貢獻指標表現突出
收到的稅費返還同比增長1.6%。2024年上半年,深圳上市公司收到稅費返還392.4億元,高于北京(329.5億元)和上海(308.3億元);同比增長1.6%,高于A股平均水平(-6.1%)和北京(-24.4%),低于上海(+4.8%)。受到稅收返還最多的五家上市公司分別為比亞迪(68億元)、立訊精密(36億元)、傳音控股(31.1億元)、中集集團(28億元)、中興通訊(27.2億元)。從行業來看,硬件與半導體、汽車、裝備制造排名前三位,分別為189.9億元、68.6億元、51.9億元,合計占比79.1%。
扣除金融地產后生產稅凈額同比增長超10%。2024年上半年,深圳A股上市公司生產稅凈額為1298.2億元,同比下降17.7%,其中金融、地產生產稅凈額合計占比為74%,同比下降6個百分點。同期A股同比-3.5%、北京同比-1.3%、上海同比-15.4%。扣除金融、地產上市公司,深圳A股上市公司生產稅凈額同比增長10.6%,同期A股+2.6%,北京+5.4%,上海-14.5%。凈稅收貢獻排名前五為招商銀行(260.3億元)、中國平安(213.8億元)、萬科(164.1億元)、比亞迪(105.8億元)、平安銀行(92.2億元),后五為立訊精密(-24.9億元)、傳音控股(-19億元)、中集集團(-9億元)、深天馬(-5.8億元)、鵬鼎控股(-3.2億元)。受稅收返還影響,硬件與半導體整體稅收貢獻為-29.2億元。生產稅凈額增長較快的包括汽車(106.5億元,+66.3%)、材料(6.2億元,+32.2%)、食品飲料(10.4億元,+15.3%);降幅較大的包括房地產(348.2億元,-34.6%)、金融(608.4億元,-17.3%)、建筑與建材(9.2億元,-49.9%)。
勞動者報酬同比增長6.3%。2024年上半年,深圳A股上市公司勞動者報酬合計3768.1億元,同比增長6.3%,同期A股增長4.3%,北京增長2.4%,上海上市公司增長1.6%。2024年上半年,勞動者報酬發放最多的深圳A股上市公司分別為比亞迪(523.2億元)、中國平安(412.2億元)、招商銀行(357.6億元)、順豐控股(167.2億元)、中興通訊(163.2億元)。勞動者報酬增幅較快的行業包括食品飲料(+36%)、汽車(+31%)、材料(+16.1%)、裝備制造(+14.3%)、硬件與半導體(+11.8%);勞動者報酬下降的包括房地產(-5%)、金融(-4.7%)、建筑與建材(-2.8%)、商業與專業服務(-1.6%)。
扣除金融地產后增加值同比增長14.6%。2024年上半年,深圳A股上市公司增加值合計8616.8億元,同比下降1.2%,其中金融、地產上市公司合計占比44%,同比下降8個百分點;同期A股上市公司+0.9%,北京上市公司+0.9%,上海上市公司-2.0%。扣除金融、地產后,深圳A股上市公司增加值同比增長14.6%,同期A股上市公司+2.8%,北京+0.3%,上海+0.7%。2024年上半年,增加值最高的深圳A股上市公司分別為中國平安(1632.5億元)、招商銀行(1258.1億元)、比亞迪(1074.9億元)、平安銀行(357.7億元)、順豐控股(266.7億元)。增加值增幅較快的行業包括食品飲料(+47.8%)、汽車(+42.5%)、材料(29.2%)、硬件與半導體(+16.9%);增加值下降的行業包括房地產(-50%)、建筑與建材(-27.1%)、軟件與信息服務(-6.2%)、金融(-5.6%)、一般消費品生產(-2.5%)、商業與專業服務(-0.8%)。
四、風險指標總體可控
扣除金融地產后整體負債率為57%。截至2024年6月30日,深圳A股上市公司整體資產負債率為83.5%,扣除金融、地產上市公司后整體資產負債率為57%,與2023年底基本持平,同期A股資產負債率為56.2%,北京為58.6%,上海為56.7%。分行業來看,汽車(76.8%)、建筑與建材(75.8%,19家上市公司)、房地產(71.4%,19家上市公司)、批發與零售(68.1%,16家上市公司)高于65%;軟件與信息服務(+2.39個百分點)、礦產及加工(+2.1個百分點)、材料(+1.7個百分點)、一般消費品生產(+1.1個百分點)、裝備制造(+1.1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上升超過1個百分點。
扣除金融地產后速動比率為0.97。速動比率是速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率,反映了企業流動資產中可以立即變現用于償還流動負債的能力。截至2024年6月30日,扣除金融地產后深圳A股上市公司整體速動比率為0.97,其中能源、醫療保健、一般消費品生產、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硬件與半導體、商業與專業服務、裝備制造、運輸與物流等行業速動比率顯著高于1,而汽車、食品飲料、批發與零售低于0.8。
五、啟示與展望
金融、地產占比較高,新動能升級換擋效應明顯。去年以來,受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影響,房地產企業由于新房去化率下降多出現虧損,房地產鏈上行業如建筑與建材、商業與專業服務等受影響較大出現負增長,金融機構的降費減薪的影響范圍也較大。深圳由于集中了多家全國知名的金融和房地產上市公司總部,金融和地產合計在部分指標中占比較高,如營業收入占比35%,增加值占比44%、生產稅凈額占比74%。但即使地產、金融業績下滑,深圳A股上市公司中仍有近六成營業收入同比實現正增長,汽車、硬件與半導體、材料、裝備制造、醫療保健等行業上市公司營收、利潤等指標增速較快,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等對深圳上市公司業績提升作用明顯。
稅收返還數據映射深圳上市公司產業競爭力強勁,需提防產能過剩風險。深圳作為全國工業產值和工業增加值的“雙料冠軍”,“硬科技”屬性突出,在新能源汽車、電子器件、高端裝備、新材料等領域的許多企業都是招商引資的“香餑餑”,各地都希望通過提供廠房用地、稅收返還、開放市場等優惠政策吸引深圳上市公司投資建廠,為當地貢獻經濟價值。由于從企業與地方政府達成投資意向到第一批產品投入市場一般至少需要一年時間,如企業過高估計了國際貿易和內需市場增幅,可能造成產能過剩對企業經營產生不利影響。
上市公司海外業務快速增長,缺少本地平臺型上市企業。今年以來深圳出口數據同比增長超過三成,推動深圳首次成為我國外貿“第一城”。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深圳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同比增長高達130%,為深圳外貿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深圳跨境電商產業強在業態完整,本土企業以賣家為主,如賽維時代、三態股份、傲基科技、通拓科技等企業,機制靈活,通曉境外市場;而平臺企業則由亞馬遜、希音、TikTok、Shopee、阿里巴巴國際站、速賣通、Lazada、eBay等構成,缺少本土平臺型上市企業,未來還需進一步提高平臺企業的本地化水平,推動本土平臺企業上市,鞏固提升跨境電商產業的發展優勢。
電子信息產業中硬件強軟件弱的局面仍未改變,軟件企業經營壓力較大。2024年上半年,深圳27家A股軟件業上市公司合計凈利潤為負,增加值合計同比下降6.2%,收到的稅收返還合計僅為3.77億元,行業內分化進一步拉大[1],整體與硬件行業的差距也進一步拉大。目前,深圳正在全力建設“鴻蒙歐拉之城”,軟件應用端是鴻蒙、歐拉開源技術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須與硬件產業協同發展。深圳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上市公司還需把握操作系統自立自強和萬物互聯時代產業升級機遇,主動參與鴻蒙歐拉生態的培育和建設,提升技術實力和服務水平,推動深圳軟件業創新發展。
[1] 2024年上半年,騰訊控股凈利潤高達89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2%。
//封面圖來自KPF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