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3-26 14:41
——深圳上市公司發展報告2021前序篇
余洋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與現代產業研究所,注冊國際投資分析師(CIIA)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之下,我們迎來了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在總結深圳經濟、社會、科技、法治、民生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要清醒的看到國際局勢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構,中美存在脫鉤風險。在諸多新挑戰之下,深圳要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需要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在資源配置和資產定價的重要功能,鼓勵企業順應“雙循環”的新格局,努力深耕國內市場。深圳上市公司作為全球資本市場中的“深圳主體”,是深圳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旗幟和引擎。2020年,深圳上市公司的數量和市值繼續保持了快速增長,為深圳經濟在許多不利因素影響之下實現正增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文作為尚未發布的《深圳上市公司發展報告2021》的前序篇,使用2020年底股票市場中有關上市公司的最新數據,通過深圳上市公司數量和市值的分析,全景式縱覽深圳上市公司的發展現狀,深度剖析解讀深圳上市公司的最新特征,得出結論和啟示,助力深圳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1,深圳上市公司數量快速增加
截止2020年12月31日,深圳共有上市公司470家1,2020年新增上市公司52家,在上市公司數量上保持了較快速增加。以IPO方式實現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50家,其中A股34家、港股11家,美股5家;退市5家,其中A股2家(大富科技,神州長城),港股2家(昂納科技集團、寶德科技集團),美股1家(豪鵬國際);非IPO方式增加7家,其中A股2家(深南股份,光啟技術),港股4家(中國海洋發展、沿海家園、賽伯樂國際控股、灣區發展),美股1家(富途控股)。
深圳上市公司近九成在深、港交易所上市。深圳上市公司分布于境內外各主要資本市場,在境內上市333家,在境外上市公司151家,13家公司在A股、港股兩地上市,1家公司(廣深鐵路)同時在A股、港股和美股三地上市。深、港兩地交易所上市公司數量合計達到412家(包括7家在深港兩地市場同時上市的公司),約占深圳上市公司數量的87.66%(見表1)。
深圳企業IPO市場,深交所、港交所、上交所“三分天下”。2020年,深圳企業IPO上市50家,募資635.36億元2。其中,15家深圳企業選擇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有7家企業在中小板3上市,22家企業在深交所IPO合計募資達到200.91億元;12家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IPO合計募資104.81億元;11家在港交所上市,IPO合計募資320.80億元;5家在納斯達克上市,IPO合計募資8.84億元。一方面,隨著深交所創業板注冊制改革的穩步推進,創業板與科創板站到了同一起跑線,成為深圳企業IPO數量最多市場;另一方面,港交所表現出極強的IPO融資能力,占比超過深圳企業IPO總金額一半(見表2)。
表1 深圳上市公司市場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Wind;CDI上市公司研究數據庫。由于存在多地上市的重復計算,表中各資本市場上市公司家數之和超過469家。
表2 2020年深圳企業IPO市場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Wind;CDI上市公司研究數據庫。
深圳信息技術行業上市公司數量占比近四成。從深圳上市公司的行業分布4來看,信息技術行業企業數量居首,達177家,其次是工業107家和消費行業71家。從各行業上市公司的上市公司數量變化情況來看,2020年信息技術行業增加的數量最多,達到24家,緊隨其后為工業12家,消費10家。從2017年至2020年深圳上市公司行業分布變化來看,僅有信息技術行業的上市公司數量出現較為明顯的增加(見圖1),總體占比由2017年底的34.88%增長為37.66%。這說明深圳以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已形成集群效應,不斷涌現新的優秀企業加入上市公司隊伍。
圖1 2017年-2020年深圳上市公司行業分布
//數據來源:Wind;CDI上市公司研究數據庫 單位:家
2,深圳上市公司的市值高速增長
深圳上市公司總市值為深圳GDP近6倍。截至2020年12月31日,深圳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16.33萬億元5,相當于2020年深圳GDP(27670.24億元)的5.90倍,較2019年底增加4.12萬億元或33.74%,其中,2020年深圳IPO企業的市值合計達到8245.26億元,非IPO新增企業市值為918.17億元,A股上市公司股權再融資募集資金775.50億元,引進的上市公司總市值為985.87億元,以上的市值增量合計為10924.80億元,僅占總市值的6.69%,這說明2020年深圳上市公司總市值的快速增長主要依賴于上市公司股價的上漲。
深圳上市公司市值分布“負偏態”6明顯,整體具備較高質量。截至2020年12月31日,深圳470家上市公司平均市值為347.43億元,而中位數為467.60億元,平均值明顯小于中位數,有282家深圳上市公司市值高于平均數,整體呈現負偏態分布。相比之下,A股上市公司市值平均數為204.11億元,而中位數僅有54.67億元,呈現明顯的正偏態分布。我們認為上市公司市值是上市公司實力的重要體現,深圳上市公司在平均市值上高于A股平均水平說明了深圳上市公司較強的綜合實力,同時大多數上市公司具備一定的規模實力。
“科技+金融”雙輪驅動特征顯著,消費醫藥市值規模增長可觀。信息技術行業上市公司市值為72911.2億元,占深圳上市公司總市值44.67%,金融行業上市公司市值為38151.2億元,占總市值的23.37%,兩者合計占深圳上市公司總市值比重達到68.04%,其他行業上市公司市值占比均不超過10%(如圖2所示)。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深圳上市公司的行業分布與2019年除前兩位不變以外,消費、材料等行業排名上升,房地產、公用事業排名出現下降。從行業市值變化來看,信息技術市值增加達到20227.50億元,約占總體市值增加值的一半,消費、工業等行業緊隨其后,房地產、公用事業、能源等行業市值出現下降。從行業市值占比來看,消費、工業、醫療保健、信息技術等行業占比有明顯提升,金融、房地產、公用事業行業出現一定程度下降。深圳上市公司“科技+金融”的鮮明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深圳城市的核心競爭優勢所在。
表3 2020年底深圳上市公司行業市值分布
//數據來源:Wind;CDI上市公司研究數據庫
3,非國有企業仍是深圳上市公司的主體
截止2020年12月31日,深圳470家上市公司中實控人為國有資本的共有78家,其中實控人是國務院或央企30家,廣東省政府2家,深圳各級政府及事業單位30家,其他地方政府16家。實控人為境內外個人的企業304家,無實控人企業88家。無實控人的上市公司中,國有資本作為第一大股東的公司共有8家,其余80家均為民營資本或外資作為第一大股東(見圖2)。從上市公司數量來看,央企及國企合計僅占16.60%,而非國有上市公司數量占比達到83.40%,民營上市公司數量相對國有上市公司有明顯的數量優勢。
圖2 2020年底深圳上市公司按實控人劃分數量分布
//數據來源:Wind;CDI上市公司研究數據庫 單位:家
從市值來看,央企總市值為10164.05億元,廣東省屬國企241.21億元,深圳市屬國企4260.40億元,其他地方國企1050.19億元,各類國企上市公司市值合計為15648.16億元;境內外民企上市公司96536.38億元,無實控人企業51040.05億元,無實控人企業第一大股東(以下簡稱“重要參股”)為各類國資占的上市公司市值合計為35663.03億元(見圖3)。從上市公司市值來看,央企及各級別國企合計僅占9.62%,加上各級國資“重要參股”的公司,兩者市值合計占比也僅為31.46%,不足深圳上市公司總市值的三分之一。相比之下,境內外個人控股上市公司的占比高達59.12%,這說明深圳的非國有企業構成了深圳上市公司的主體。
圖3 2020年底深圳上市公司按實控人劃分市值分布
//數據來源:Wind;CDI上市公司研究數據庫 單位:十億元人民幣
4,“深圳國資系”上市公司已成規模
作為全國率先開展綜改試驗的兩個城市之一,深圳在國資國企改革方面堅持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走出了一條具有深圳特色的國資國企改革道路,努力打造全國國資國企改革先行示范樣本,不斷為全國國資國企改革提供“深圳經驗”。至2020年底,深圳市屬國有企業總資產已達4.11萬億元,實現營業收入7956億元、利潤總額1351億元,在加快推動城市發展、構建良好的營商環境、形成有效的城市保障力量、驅動新型產業升級等方面不斷發揮著先鋒力量。
“深圳國資系”上市公司平均市值略低于深圳上市公司平均數。截至2020年底,深圳地方國資控股上市公司731家,30家為深圳上市公司8。深圳上市公司中市屬國資企業27家,南山區(廣聚能源)和光明區(衛光生物)企業各1家,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天威視訊)企業1家,合計總市值4260.40億元,除此之外,深圳國資“重要參股”的上市公司有4家,總市值3786.40億元,兩者合計達到34家,占深圳上市公司總數的7.23%,市值8046.80億元,約占深圳上市公司總市值的4.93%。深圳國資控股和“重要參股”的上市公司平均市值為236.67億元,低于深圳上市公司平均市值348.03億元,高于A股上市公司平均市值水平;中位數為81.03億元,小于平均數,市值呈現正偏態分布,說明深圳國資控股和“重要參股”的上市公司小市值公司仍偏多(見表4)。
表4 2020年底深圳上市公司中的深圳國企板塊列表
//數據來源:Wind;CDI上市公司研究數據庫
“深圳國資系”上市公司的行業分布是平均市值偏小的重要原因。從行業數量分布來看,“深圳國資系”上市公司數量最多的是工業,達到11家,其次是房地產8家,兩者合計占比超過一半。此外,信息技術、消費和公用事業的上市公司分別為6家、3家和2家,前5大行業上市公司合計數達到30家,占比達到86.21%(見圖4)。從行業的市值分布來看,房地產、工業、金融業分列前三位,市值分別為3754.84億元、1627.88億元和1311.14億元,合計占比達到83.19%(見圖5)。至2020年末,代表地產、金融業的中證500金融地產指數PE(TTM)不足19倍,代表工業的中證500工業指數PE(TTM)為27倍,顯著低于中證500信息指數(68倍)和中證500消費指數(40倍)的估值,也低于中證500指數的平均水平(28倍)。市場對相關行業的較低估值使得“深圳國資系”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水平較小。
圖4 2020年底深圳地方國有上市公司按行業的數量分布
//數據來源:Wind;CDI上市公司研究數據庫 單位:家
圖5 2020年底深圳地方國有上市公司按行業的市值分布
//數據來源:Wind;CDI上市公司研究數據庫 單位:十億元人民幣
深圳國資正在布局的戰略新興產業板塊是“深圳國資系” 未來的潛在爆發點。從“深圳國資系”上市公司對城市發揮的功能來看,房地產業、工業、消費、公用事業、能源行業基本都歸屬“城市建設”或“城市保障”板塊,金融業歸屬“金融投資”板塊,信息技術、醫療、材料歸屬“新興產業”板塊。深圳國資努力構建的四大板塊均有相應的上市公司成為組成部分,上市公司陣型齊整。就四大板塊的上市公司實力來看,“城市建設”板塊中除萬科作為龍頭外,其余公司的市值規模偏小,未來有資產整合和重組的需要;“金融投資”板塊僅有國信證券一家,板塊未來有較大的擴充需求;“城市保障”板塊目前涵蓋了機場、港口、物流供應鏈、農業、電力、有線電視等方面,功能相對完善;“新興產業”板塊是深圳國資近幾年重點布局的板塊,新增英飛拓、衛光生物、麥捷科技、力合微、中新賽克等公司,板塊實力大幅增強,通過不斷深化改革激發和釋放企業活力,未來有望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海洋經濟、綠色低碳、新材料及文化創意等重點領域核心關鍵環節取得創新突破,為深圳率先建設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戰略支撐。
5,結論與啟示
1、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是深圳打造充滿生機活力市場主體的寶貴經驗。深圳40年的經驗表明,堅持市場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是深圳能實現歷史性跨越的重要成因。市場化的營商環境吸引和培養了一大批充滿活力的企業主體。深圳的商事主體數量已連續多年成為全國城市第一。足夠多的企業基數、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活躍的金融投資環境使深圳必然成為國內上市公司數量最多、增長最快的城市之一。
2、深圳的發展需要上市公司中“深圳國資系”做強做優做大。深圳國資定位“服務大局、服務城市、服務產業、服務民生”,國企一頭連接政府一頭連接市場,在城市的運行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中流砥柱、定海神針作用。不斷提升國有資產證券化水平,做強做優做大上市公司“深圳國資系”,是更好落實國家綜合改革試點方案,貫徹國資國企戰略定位,提升國資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在新時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3、在“揚長”的同時兼顧“補短”才能實現深圳上市公司整體高質量發展。深圳上市公司中信息技術和金融行業的相對強勢襯托出其他行業的相對弱勢。商業零售、醫藥等行業作為存在高速發展機遇和關系城市能級提升的重要行業,一直以來都不是深圳的長項。“揚長”比較容易,“補短”相對困難。在全國構建國內外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的補短板,進一步加強重點行業上市公司的競爭力和發展水平,有助于優化深圳上市公司的行業分布陣型,加強經濟的韌性和彈性,提升深圳上市公司的整體質量。
4、提升深圳上市公司數量和質量需要進一步加強深港金融合作。香港資本市場作為較為成熟的市場,其與國際接軌的制度和規則在某些方面相比內地具有一定優勢,在中美脫鉤的威脅下,是國內互聯網、服務業等行業企業上市的重要目標市場。進一步促進深港兩地之間資本項下投融資便利化,加強兩地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鼓勵兩地金融人才增加交流,有利于發揮兩地市場的各自優勢,優化資金資源配置,促進兩地資本市場和企業高質量發展。
1 深圳上市公司名單請見將于2021年下半年發布的《深圳上市公司發展報告2021》,敬請期待。
2 本文中的“元”均指人民幣元。
3 2021年2月5日,證監會宣布合并深交所主板和中小板。
4 本文使用WIND一級行業分類。
5 如公司在A股和其他市場同時上市,市值等指標均按照A股指標計算。
6 偏態分布是指頻數分布不對稱,集中位置偏向一側,若集中位置偏向數值大的一側,稱為負偏態分布;若集中位置偏向數值小的一側,稱為正偏態分布。
7 本文暫未納入海蘭信。上市公司海蘭信于2020年12月29日公告深圳國資旗下特區建發擬認購公司定增股票從而將成為公司實際控制人,但至本文完成時股份登記尚未完成。
8 天音控股注冊地為贛州,由于本報告只研究深圳上市公司,以下數據和分析均不含天音控股。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