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來,香港特區政府接連祭出兩大“環保辣招”——先是4月1日起在全港14個場所實施“先試先行”垃圾收費;后是4月22日起分階段實施“走塑令”,管制即棄塑膠及其他塑膠產品。兩大環保辣招在香港社會引發熱議。那么,香港為什么要推行新的環保政策?“環保辣招”背后原因何在?
一、“環保辣招”辣在何處?
一是污者自付,按量付費。根據特區政府環境保護署網站介紹,此次垃圾收費將對全港所有住宅和非住宅(包括工商業屆)產生的垃圾按量收費,推動各界改變產生垃圾的行為,從而減少整體垃圾棄置量。收費方式分為兩種,一是按袋或按標簽收費,指定袋收費為每公升0.11港元,有九種不同大小,容量介于3到100公升;無法以指定袋包妥的大型垃圾,則需粘貼指定標簽,每個收費11港元;二是按重量收取入閘費,即按棄置于廢物處置設施(即堆填區或廢物轉運站)的垃圾重量,征收每公噸395或365港元的入閘費。如果沒有使用指定袋包妥或貼上指定標簽,將可能違反法律,定額罰款1500港元,最高可罰款5萬港元及監禁6個月。
圖1 香港垃圾收費9種指定袋
二是全面減塑,史上最嚴。4月22日起,《2023年產品環保責任(修訂)條例草案》正式生效。根據條例草案,限塑令(禁止即棄塑膠餐具和制品)將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4月22日正式實施),特區政府將禁止在本地銷售特定種類的即棄塑膠餐具,亦禁止餐廳向顧客提供條例內餐具。初期管制重點將放在發泡膠餐具,及其他難以回收/已有成熟替代品的即棄塑膠餐具上;第二階段(預計于2025年全面實施),將進一步擴大管制范圍,包括對所有類型的即棄塑膠餐具實行全面禁令。如違反有關規定,定額罰款金額2000港元,最高可罰款10萬港元。
二、 “環保辣招”辣因何在?
一是城市固體廢物處理之困。在城市固體廢物生產數量上,根據特區政府環境保護署《香港廢物統計數字2022》,2022年香港城市固體廢物的棄置量為平均每日11128公噸,其中廚余、廢塑料和廢紙是前三大主要成分,分別約占3302公噸、2369公噸和2244公噸。近10年來,香港城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率從2013年的每人每日1.33公斤上升至2022年的每人每日1.51公斤,增長13.5%。從處理情況看,香港目前仍主要以堆填方式處理城市固體廢物。2022年,68%的城市固體廢物的處理方式是“棄置于堆填區”,僅有32%的城市固體廢物“已回收作循環再造”。然而,現有運行的新界西和新界東北堆填區已接近飽和,香港面臨日益增長的城市固體廢物處理需求與堆填區日漸飽和的矛盾困境。
圖2 2013-2022年香港城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率(日人均公斤數)
//資料來源:《香港廢物統計數字2022》
二是高昂的城市固體廢物處理成本。從直接處理費用來看,根據香港立法會資料顯示,過去五年,香港主要廢物處理設施的營運開支從2019-20年度的15.72億港元上漲至2023-24年度的23.57億港元,增長約50%;其中三大堆填區的營運開支從7.72億港元增長至14.19億港元,增長近83.8%;堆填區處理每公噸廢物的營運開支從140港元上漲至250港元。從堆填區擴建和新建焚燒設施費用看,2023年8月批出的“新界西堆填區擴建計劃”合約價值高達611億港元;2017年批出的“綜合廢物管理設施第1期”(香港首座垃圾焚燒發電設施)合約價值為313.981億港元。從為滿足現下香港城市固體廢物收費而批出的合約費用看,“提供倉儲及物流統籌服務”合約價值8953.64萬港元、“供應指定袋”(包含9種不同大小的袋子)合約價值11.49億港元、“供應指定標簽”合約價值906萬港元;而推行垃圾收費,2024-25年度的收入估算為17.9億港元。綜合來看,香港為處理城市固體廢物每年需要耗費大量的財力,且費用呈逐年上升趨勢。城市固體廢物處理已經成為香港“昂貴的負擔”。
圖3 新界西堆填區擴建計劃批出合約(2023年8月)
//資料來源:香港特區政府環境保護署
三是嚴峻的減碳減廢目標。早在2020年,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便提出香港將致力于2050年實現“碳中和”,這一目標比內地早10年。2021年2月特區政府發布《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其中期目標便是推行城市固體廢物收費,將人均棄置量逐步減少至40%-45%,同時把回收率提升至55%;長遠目標則是發展足夠的轉廢為能設施,徹底擺脫依賴堆填區。2021年10月,特區政府發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提出“凈零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全民減廢”四大減碳策略,力爭在2035年前把碳排放總量從2005年的水平減半,即由2005年約4000萬公噸的水平,降至2035年近2000萬公噸。此外,《巴塞爾公約》修正案自2021年開始加強對廢塑料越境轉移的管制,世界各地經濟體都將更嚴格執行塑料回收物料進口管制,無疑對香港更好處理廢塑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展望未來:共建“無廢”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人文相親、山水相連,環境環保問題不因城市界線而物理隔斷,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天然共同體。2023年3月,生態環境部印發了《2023年度“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推進計劃》強調,一是探索粵港澳大灣區“無廢城市”共建模式;二是探索區域協同處置,打造“無廢”灣區固體廢物區域協同示范,為“無廢”灣區建設指出了方向。
隨著“無廢”成為大灣區城市的共同理念和目標,未來香港一方面可以探索在大灣區內協調協同處理城市固體廢物,充分利用大灣區內地城市強大的固體廢物處理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引進大灣區內地城市先進垃圾焚燒技術,以多種方式合作,在離島或北部都會區興建更多焚燒設施,以滿足長期擺脫堆填的需要。
//封面圖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保護署提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