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10-21 14:25
近期,商務部和香港特區政府在香港共同簽署《關于修訂〈《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以下簡稱CEPA)服務貿易協議〉的協議二》(以下簡稱協議二),是2019年11月以來再次簽署新CEPA協議,標志著兩地服務貿易合作進一步拓展和深化。
1,CEPA簽署以來,香港與內地服務貿易飛速發展
自2003年6月CEPA首次簽署以來,香港與內地的經貿合作便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兩地政府通過簽署補充協議的形式,不斷拓展合作領域,深化經貿關系。從第三份補充協議起,CEPA的政策重點逐漸從貨物貿易轉向服務貿易及投資領域,為香港服務業的拓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香港,作為高度外向型城市經濟體,服務業是其經濟的重要命脈。數據顯示,從2000年至2022年,香港第三產業占比平均高達92.5%,至2023年,香港第三產業占比更是攀升至93.5%。在CEPA框架下,內地對香港已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對香港服務業作全面或部分開放的服務部門已達到153個,占全部160個服務部門的95.6%,其中有58個部門完全實現國民待遇,充分顯示了內地對香港服務業開放的廣度和深度。
香港對內地服務出口總額自2003年以來總體呈現快速上升趨勢。2003年,香港對內地服務出口額692.0億港元,占香港服務出口總額的比重為27.0%。2018年,這一數字攀升至3401.3億港元,較2003年增長了近4倍,占香港地區服務輸出總額的比重提升至40.4%。
服務出口結構上,香港對內地出口的服務主要類別有運輸、金融服務、其他商業服務、旅游、電子通訊及資訊服務、保險及退休金服務、知識產權使用費和保養及維修服務,其中旅游、運輸、其他商業服務、金融服務長期位列前四。以2019年截面數據為例,旅游占比61.4%、運輸占比22.1%、其他商業服務占比6.2%、金融服務占比4.6%,四大服務業占比合計94.3%。盡管近年來受到新冠疫情等外部因素的沖擊,香港與內地的貿易流量有所波動,但整體而言,香港四大支柱產業[1]始終是香港服務出口的主力軍。
2,新協議為香港優勢服務貿易提供更大發展機遇
時隔五年的再次修訂,凸顯了香港在服務貿易及專業服務方面的優勢和吸引力,強化了其作為超級聯系人和超級增值人的功能。主要修訂情況如下:
一是放寬或取消準入門檻。結合香港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業界訴求,新協議對多個香港具有優勢的服務領域,如建筑工程、檢測和認證、電信、電視、電影、金融及旅游服務等新增了開放措施,形式包括取消或放寬企業設立的股權比例和業務范圍限制、放寬香港專業人士的資質要求以及放寬香港服務輸出內地市場的限制等。這讓香港多個優勢產業迎來發展新機遇。
二是規限松綁。新修訂協議在大部分服務領域取消香港服務提供者須在香港從事實質性經營三年的年期規定,讓本港初創企業和外資在港成立的公司能更早受惠,可以說是新協議最具影響力的調整之一。由于CEPA沒有限制受惠者的資金來源,換言之,來自全球任何地區的投資者或資本,只要在香港依法注冊成立公司,即可被視為香港本地企業,進而享有CEPA框架下的各項優惠條件。這一措施有望顯著提升香港對國際企業和專業人才的吸引力,促進香港經濟的持續增長與繁榮。
三是“港資港法”“港資港仲裁”試點擴大。新增條文擴大了現行“港資港法”和“港資港仲裁”措施的適用范圍。其中,“港資港法”由在深圳前海試行,擴大至大灣區試點城市;“港資港仲裁”由在內地自由貿易試驗區試行,延伸至大灣區珠三角九市。這意味著今后在粵港澳大灣區試點城市注冊的港資企業在面臨法律爭議或需要解決法律糾紛時,可以在內地依據港澳法律進行裁決,或者直接選擇港澳地區的法律服務機構進行仲裁。此舉將有助于大灣區建立更加國際化、市場化和法治化的營商環境,進一步凸顯香港作為內地企業“出海”的“跳板”和境外投資者進入內地的“窗口”作用。
3,CEPA未來展望
CEPA的成功實施,極大地促進了內地與港澳的經貿聯系。展望未來,應繼續深入推進制度型開放,進一步優化完善CEPA框架體系和具體規則:
一是加快出臺實施細則,推動協議落地落實。CEPA是一份總體框架協議,條款大多為原則性、指導性,缺乏詳盡的操作細則。內地相關管理部門應盡快協調各地方政府,根據CEPA框架,出臺相配套的實施細則以及完善現有的相關政策和法規。特別地,對阻礙兩地會計、法律制度有效對接的有關法律、條例和規則進行梳理分析,作必要的變通性調整和修訂,適時頒布相關的補充說明、法律解釋,為CEPA的實施提供更加明確、具體的指導。
二是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CEPA服貿協議的實施顯著促進了香港服務提供者進入內地市場的步伐,截至2023年4月30日,共有3392份證書順利發放,已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然而,行業間的開放程度存在一定差異。運輸及物流行業獲批1416份,占比高達41.8%,在所有行業中位列第一,分銷行業緊隨其后,獲批373份(占比為11.0%)、航空運輸行業獲批308份(占比為9.1%),三者合計占比超過60%。相比之下,在香港同樣具有競爭力的會計、租賃、商業保理及銀行等行業領域,獲批發行的證書數量占比卻極低,均在0.12%左右。下一步優化方向應重點關注并推動開放度較低但具有發展潛力的行業的開放進程。
[1] 特區政府將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專業及工商業支持服務、旅游列為四大支柱產業。
//封面圖來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