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近日,兩條跨海大橋捷報頻傳:深中通道主線最近已經貫通,建成通車后從江門中心城區前往深圳只需要大約1小時。黃茅??绾Mǖ牢饕龢蝽樌淆垼椖空w建設進度已超七成,建成通車后從江門大廣海灣到橫琴和澳門,到香港將分別實現半小時、1小時互通。
明年,這兩條大橋將迎來建成通車的時刻,給江門的區位交通條件帶來歷史性的提升。這意味著,江門將重新“回歸”珠江口,享受到更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紅利,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四個重大合作平臺的建設。
11月,粵港澳大灣區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深中通道的主線全線貫通,邁向2024年通車的收尾工程階段。深中通道未來將成為連通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群的交通大動脈,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各類要素加速流動。
江門是珠江西岸重要城市,在粵港澳大灣區中處于“承東啟西”的位置,交通網絡四通八達,載體平臺多樣,產業基礎深厚扎實,僑鄉文化資源豐富。隨著深中通道的開通,將給江門以及深江合作帶來深刻的、歷史性的改變。
//江門航拍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一、四個方面合作基礎
一是建設用地空間廣闊。江門市域面積9504平方千米,約占珠三角的四分之一,開發強度低。同時,江門擁有1395平方公里連片大型產業集聚區,是大灣區內面積最大、可連片大規模開發的產業集聚區,有珠三角唯一省重點支持建設的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土地空間條件優越,能夠承接深圳大型產業項目落地。
二是交通網絡日臻完善。珠西綜合交通樞紐江門站,是省內第四大鐵路客運樞紐,深中通道、江湛鐵路、深江鐵路、珠肇高鐵、黃茅海跨海通道、江門大道、江順大橋、廣珠城際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加快建設或建成通車,江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交通圈”,處于深圳市產業鏈輻射半徑范圍內。
三是產業發展互補協同度高。江門市是廣東省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全覆蓋的四個城市之一,在高端裝備制造、智能機器人、生物醫藥與健康等8個產業中被列為核心城市。2022年,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9.33%,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為深圳市產業空間拓展、產業鏈拓展和場景應用拓展提供廣闊空間,進一步提升大灣區產業韌性與安全性。
四是深江合作平臺建設加快推進。江門市委十四屆五次全會提出將攜手深圳在銀湖灣濱海新區高水平規劃建設深江經濟合作區,推動兩地在交通互聯、產業協作、協同創新、平臺共建、航空物流、文旅商貿等領域融合發展,實現“深圳總部+江門基地”“深圳研發+江門生產”“深圳服務+江門制造”跨市戰略組合布局。
江門要聚焦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全新定位,充分發揮空間、交通、產業以及合作平臺等優勢,以交通互聯互通為先導,以土地空間保障為核心,以產業協同發展為重點點,以科技創新合作為紐帶,以公共服務配套為支撐,以規劃規則銜接為保障,以深江經濟合作區為突破,強化與深圳戰略協同、規劃銜接、交通互聯、產業互補、服務共享,實現江深兩市的產業協作互利共贏、科技創新協同高效、要素資源高效流動、公共服務提質共享,增強區域內生發展動力,提升江門整體發展能級,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再造一個現代化新江門。
//珠西綜合交通樞紐江門站。新華社記者 黃國保 攝
二、深江合作的具體路徑
第一,以交通互聯互通為先導,全面推進深江“1小時經濟圈”建設。強化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加快推動城市主干道路,高鐵、高速、港口等重大外接工程建設,推動黃茅??绾Mǖ?、銀洲湖高速、中江高速擴建、江鶴高速擴建開工建設,縮短與深圳產業配套半徑,不斷提升通達效率,加快承接深圳先進制造業轉移和高端服務功能外溢。
第二,以土地空間保障為核心,不斷強化深江合作核心競爭力。統籌土地空間資源,從產業發展實際需求出發,科學合理確定供地時序,重點保障重大產業項目和公用配套設施用地。借鑒深圳經驗,創新土地管理模式,完善國有建設用地出讓、租賃、作價入股等資源配置方式,實行工業用地出讓彈性年期制,探索推行工業用地租賃、先租后讓等方式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
第三,以產業協同發展為重點,全面參與深圳產業集群建設。聚焦深圳“20+8”產業集群建設,圍繞“鏈主”企業上下游進行精準招商,與深圳形成產業布局合理、產業層次清晰、產業分工明確、產業鏈互補的發展格局。推進“總部+基地”“研發+生產”“生產+服務”的產業發展模式,探索“反向飛地”模式。加強與深圳數字經濟的融合發展,加快推動江門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面向制造業發展需要,共同發展創新研發、金融服務、研發、設計、知識產權、法律、會計、資產評估等現代服務業。
第四,以科技創新合作為紐帶,推進深圳科技成果落地轉化。聚焦深圳創新型企業、先進制造業和高端要素,引進和打造一批產業轉移承接平臺和重大創新載體,引導各類產業要素資源集聚。積極對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培育和引進創新人才和團隊,引導相關企業和科研院所通過“發榜”“揭榜”共同推進技術創新,積極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支持深圳創新金融科技應用在江門推廣。加強與深圳各風險投資基金的合作,搭建對接平臺,擴寬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融資渠道。
第五,以公共服務配套為支撐,加快完善生產生活設施建設。完善水、電、氣、電信等市政設施配套,加強與深圳企業開展合作,積極拓展5G應用和智慧城市建設。面向產業人才需求,探索共建人才社區,積極引進深圳優質辦學資源和醫療配套設施。加強兩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共同發展職業教育,搭建職業教育一體化協同發展平臺,培養高技能人才。爭取延伸“港澳藥械通”等政策,完善民生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提供覆蓋面更廣的綜合服務。
第六,以規劃規則銜接為保障,打造深江一體化營商環境。主動對接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圍繞要素市場化配置、空間統籌利用等領域,復制推廣營商環境改革最佳實踐案例。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提高項目審批效率。建立重點項目跟蹤服務機制。推動兩地政務服務跨城通辦,加強兩地在政務服務、企業開辦、信用監管、跨境貿易、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對接合作。利用大灣區組合港“江門高新—深圳蛇口”航線,加快設立“跨境通辦”政務服務專區。
第七,以深江經濟合作區為突破,打造深圳與珠江西岸產業協作首選地。借鑒深汕特別合作區發展經驗,建立合作區利益共享機制。依托合作區自身空間資源、環境資源等要素,充分銜接深圳市產業、科技以及扶持政策等規劃文件,對接深圳創新、產業、服務資源,優勢互補、產業互動,深度融入深圳產業發展體系。以產業帶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建立完善醫療、衛生、教育、住房保障等社會保障體系,促進產城融合發展。
(0)
本項目從指引性、操作性、高端性、創新性出發,重點關注“協同創新、支撐體系、實施路徑”。通過深入分析香港與內地科技創新合作的難點,制定了面向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微電子、材料等重點產業領域的創新生態頂端資源圖譜,提出著力把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打造為新興科技創新發展場景中心,并為合作區開發建設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指引。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