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5-24 14:04
在中國與歐盟建交50周年之際,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于近日舉辦“新形勢下構建更具韌性的貿易與投資關系”研討會。在當前特朗普新政背景下,中國和歐盟在推進貿易與投資領域的合作既面臨挑戰,也蘊含機遇。本次研討會邀請多位中歐智庫專家,就國際變局下中歐合作關系的現狀與未來交換了意見和看法。會議由綜研院智庫交流合作部部長劉志杰主持。
一、以開放對話增進中歐戰略互信
綜研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在開幕發言中指出,面對地緣政治動蕩和美國關稅政策的沖擊,中歐貿易投資關系雖面臨挑戰,但合作的大趨勢是符合雙方利益和需求的。雙方在基礎設施、數字經濟、氣候變化、規則標準等領域的合作值得長期關注。未來雙方應超越短期博弈,立足長遠構建制度性互信,增強雙邊關系韌性,為不確定的全球經濟注入確定性。
意大利亞洲觀察智庫主席羅密歐·奧爾蘭蒂(Romeo Orlandi)強調,歐中互為重要的貿易伙伴,雙方經濟互補性強。此次歐中同步取消交往限制后,商業合作的效率將大幅提升,為雙方企業帶來更多機遇。在經濟面臨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歐中應堅守多邊框架,維護基于規則的貿易體系。同時在多邊爭端解決、WTO 改革等方面加強合作,共同推動建設開放共贏的世界經濟。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張健認為,中歐經貿合作的成功源于穩定可預期的國際環境、較少的地緣干擾及共同堅持自由貿易。雙方都致力于打造公平的市場環境,并更好地連接彼此。他強調中歐應警惕經貿問題的“泛安全化”,保持戰略定力,并加強政治互信。針對歐盟對華“三重定位”,他建議中歐仍應堅持互利導向,尊重和兼顧彼此的核心利益,避免被第三方因素干擾。
法國蒙田研究所亞洲問題資深研究員顧德明(Fran?ois Godement)特別提到歐洲和美國的“去風險”策略在本質上有顯著區別,保持歐中溝通渠道的暢通尤為重要。盡管歐盟內部對中國的政策解讀各異,但歐洲仍愿與中國在投資問題上,以及制造業、技術安全、金融業等領域進行更多實質性、開放性的討論。歐洲認為在不同的領域中,中國即是競爭者,也可以是合作者。
二、以開放合作應對中歐關系新議題
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前委員彼得·博芬格(Peter Bofinger)回顧了歐中技術合作歷程,并指出當前中國在電動汽車、風光能源等領域已引領全球創新,雙方關系正轉向更平衡的合作模式。展望未來中企赴歐投資,他提出“在歐洲,為歐洲”的合作理念,建議中企應擴大在歐洲的綠地投資并提升本地化價值創造,同時呼吁歐盟應理性看待中國產品對脫碳目標的貢獻,深化雙方綠色合作。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室主任東艷分享了中國在高水平開放、自貿試驗區建設等方面的實踐與成果。她認為,中國正通過自貿試驗區、離島免稅等制度型開放對沖外部風險,同時以新能源汽車為例,指出中國通過市場化競爭實現產業升級,并持續推進開放合作,為中歐綠色轉型等領域提供了機遇。雙方應在多邊和雙邊層面加強協調與合作,共同應對全球產業鏈重構。
匈牙利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馬爾多娜·薩斯(Magdolna Sass)同樣以汽車行業為例分析稱,中國新能源車企憑借技術和成本優勢迅速崛起,對歐洲傳統工業帶來沖擊,但“簡單限制中國產品進口并非良策”。她呼吁歐盟需在開放和經濟安全之間找到平衡,同時建議中企在匈(歐)投資應進一步提升本地供應鏈比例以滿足歐盟層面的監管,通過本地化生產和供應鏈整合推動中歐綠色合作。
綜研院財稅貿易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韋福雷重點聚焦中歐綠色產業合作,并指出中歐在綠色轉型目標上高度一致,中國“雙碳”目標與歐盟“綠色協議”可形成合力。他建議中歐雙方可探索建立戰略性產業合作伙伴關系,推動碳市場互認、共建第三方綠色項目,加強氫能、CCUS等技術合作。同時深化“中歐+”多邊合作模式,共同服務全球低碳轉型發展。
歐洲TAC經濟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蕾雅·多法斯(Lea Dauphas)指出,全球貿易碎片化始于2008年金融危機,美國單邊主義加劇了系統性風險。當前全球產業鏈開始重組,各國對產業鏈安全愈發關注,但對產業鏈的關注一定要和產業鏈效益和市場規律有機結合起來。 歐盟應認識到中國市場對歐洲經濟的重要性,評估與中國市場融資或價值鏈脫鉤對歐洲經濟的沖擊,進而建立“有條件包容”的貿易框架。
本次研討會以中歐建交50周年為契機,凝聚了雙方專家對深化經貿合作的共識。盡管當前中歐關系仍面臨諸多挑戰,與會專家均認為中歐唯有增強互信,構建穩定可預期的經貿生態,方能實現更具韌性的共同發展。
——本文整理自講者發言稿,未經講者本人審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