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3-06 14:57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國家高端智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企業與市場研究中心副主任鄭天騁,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分析,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在延續2024年政策框架的基礎上,針對經濟復蘇動能轉換、國際環境復雜性上升等挑戰,提出了更具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措施。政策重心從短期穩增長向中長期結構優化傾斜,尤其在科技創新、綠色轉型、制度型開放等領域實現了顯著突破。
在詳細比較今年和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后,鄭天騁注意到三點相同之處:
一是經濟目標的延續性?。在?經濟增長目標方面,2025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預期增長目標仍設定為5%左右,與2024年保持一致,體現了政策連續性和對經濟平穩發展的要求。在就業與物價方面,城鎮調查失業率目標維持在5.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為2%左右,延續了2024年“穩就業、防風險、惠民生”的基調。
在國務院新聞辦今天舉行的吹風會上,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在回答相關提問時表示,今年把經濟增長目標定為5%左右,綜合考慮了各方面因素。比如就業,今年城鎮新增就業要達到1200萬人以上。根據就業跟經濟增長的對應關系測算可知,要實現就業目標,經濟大體上需要保持5%左右的增速。
二是政策框架的延續?。在?宏觀政策取向上,2025年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強調財政、貨幣、就業等政策的協同配合,延續了2024年“六穩”“六保”任務框架。在擴大內需戰略上,2025年繼續將擴大內需作為核心任務,推動消費與投資結合,強調“以高質量供給引領需求”。
三是重點領域持續發力?。主要體現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兩年均強調“科技自立自強”,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強調民生保障,延續就業優先政策,重點支持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群體;持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如醫保、養老金調整等。推動綠色轉型,堅持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深化能源結構調整。
與此同時,鄭天騁認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相比去年發生了六大變化。具體包括:
——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財政赤字率提升:2025年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較2024年的3%提高1個百分點,赤字規模增至5.66萬億元,顯示更積極的財政政策以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特別國債規模擴大:2025年新增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2024年未提及),其中3000億元專項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強化消費拉動作用。
——內需提振措施升級?。?消費場景創新:2025年提出“數字、綠色、智能新型消費”發展,并優化免稅店政策、延長入境免簽時間至240小時,以吸引國際消費。投資結構優化:強調“有效投資”方向,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民生工程,加強項目儲備和要素保障,避免低效投資。
——科技創新與產業政策的深化?。?未來產業布局:2025年新增對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未來產業的培育計劃,并建立零碳園區和工廠,推動綠色技術應用。教育體系改革:提出“教育強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擴大免費學前教育范圍,加強職業教育與產業融合,較2024年更系統化。
——風險防范重點轉移?。?房地產調控細化:2025年強調“因城施策調減限制性措施”,推進存量商品房收購和城中村改造,釋放剛需潛力,而2024年更多側重“穩預期”。金融風險化解:明確對地方中小金融機構“補充資本金、兼并重組、市場退出”分類處置,較2024年更具操作性。
——對外開放新舉措?。?制度型開放深化:2025年提出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推動加入《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和《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一帶一路”提質:統籌推進“重大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強化中歐班列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
——社會治理與安全體系強化?。?國家安全體系:2025年新增“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要求,明確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基層治理創新:完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加強鄉鎮街道服務管理力量,較2024年更注重基層韌性。
在鄭天騁看來,上述六大變化體現出政策邏輯的三個演進方向:一是,?從“穩增長”到“促轉型”。2025年更強調通過科技創新、綠色經濟和新質生產力培育實現高質量發展,而2024年側重疫情后經濟恢復;二是,從“普惠政策”到“精準施策”。2025年政策工具更細分,如消費以舊換新專項國債、縣域商業體系建設等,體現結構性發力;三是,從“國內循環”到“內外聯動”。2025年擴大單邊開放和自貿試驗區改革,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更高水平互動。
另有專家解讀稱,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延續“穩中求進”總基調,財政政策轉向“更加積極”,有助于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以對沖外部沖擊;加速發展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未來產業,表明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決心;細化房地產調控措施,分類處置地方中小金融機構風險,體現出強烈的防風險意識;擴大電信、醫療等領域開放試點,推動加入CPTPP等協定等,則展現穩步擴大開放的姿態。(第一財經記者 何濤)
策劃:劉雅萱
制作:楊淑君、任彥逸、馬發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