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3-05 14:51
深圳最近似乎有點“急”。
3月3日,深圳一口氣連發四份“行動計劃”,分別涉及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推進人工智能終端產業和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以及支持發展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等。
同一天,深圳市委書記孟凡利走訪調研企業時表示,要采取超常規政策舉措發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加快打造全國乃至全球產業發展高地。
而在前一天,深圳市政府新聞辦還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2025年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三個“工作方案”。
很顯然,面對新一輪前沿科技產業和科創城市競爭,深圳心情迫切,志在必得。
一、兩天連出“三方案四計劃”
《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行動計劃(2025-2026年)》繪制出未來兩年深圳人工智能發展的全景圖。
按照計劃,到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3000家,獨角獸企業超10家,產業規模年均增長超20%,推出10個以上產業集聚效應明顯的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孵化器,形成“場景應用最開放、算力供給最普惠、產業生態最健全、創新創業最便捷”的產業發展環境。
配套發布的《深圳市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終端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6年)》提出,到2026年,深圳人工智能終端產業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產品“含深度”進一步提升,全市人工智能終端產業規模達8000億元以上、力爭1萬億元。
屆時,深圳要集聚不少于10家現象級人工智能終端企業,人工智能終端產品產量突破1.5億臺,在手機、計算機、大模型一體機、可穿戴設備等領域推出50款以上爆款人工智能終端產品,在智能制造、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慧養老、智慧政務等領域打造60個以上人工智能終端典型應用場景。
另一配套文件——《深圳市具身智能機器人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深圳在機器人關鍵核心零部件、AI芯片、多模態感知技術、靈巧操作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
具體目標包括:新增培育估值過百億企業10家以上、營收超十億企業20家以上,實現十億級應用場景落地50個以上,關聯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群相關企業超過1200家,形成更完善的產業生態,產業綜合實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前沿科技產業是誕生“瞪羚”和“獨角獸”的沃土。《深圳市有力有效支持發展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行動計劃(2025—2027年)》提出,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
計劃明確:到2027年,累計培育瞪羚企業1000家、獨角獸企業80家,將深圳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集聚高地。
根據中關村獨角獸企業發展聯盟等共同發布的《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2024年)》,截至2024年3月,中國共有獨角獸企業369家,排名前列的城市有:北京114家,上海63家,深圳32家,廣州21家,杭州19家。
另據瞪羚云數據庫統計,截至2024年7月底,中國瞪羚企業數量超過3.5萬家。
為了實現“四項計劃”提出的目標,深圳圍繞攻堅核心技術、開放場景應用、打造服務平臺、營造創新生態等方面制定了系列政策舉措,多項舉措包含真金白銀的資金支持。
比如,做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專項資金保障,協同支持人工智能終端企業做大做強;構建風險共擔機制,對支持瞪羚、獨角獸培育庫企業的首貸、知識產權貸、信用貸等貸款,在發生不良時給予風險補償等。
作為四項行動計劃的“序曲”,深圳在頭一天發布了2025年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三個工作方案,共提出28+26+26條重點任務。
其中,將發布一系列“創業大禮包”,通過“園區貸”支持中小微企業,大力發展耐心資本、大膽資本,為新興行業領域量身定制“沙盒監管”等舉措,受到市場普遍歡迎。
二、政策舉措只是第一步
根據深圳官方日前公開的“家底”,深圳的科創實力并不差,甚至堪稱雄厚。
2024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2236.61億元,位居全國城市第二,研發投入強度達6.46%;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5萬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25家,均居全國前列;在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上,深圳常年位居全國第一,占全國比重20%以上。
在人工智能領域,深圳已匯聚人工智能企業2600余家(含6家獨角獸企業),機器人上市企業34家(含9家獨角獸企業)。騰訊、中國平安、華為擁有人工智能發明專利數量在國內位居前五,有7家深圳企業入選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機器人上市公司百強名單。
然而,蛇年開春以來,隨著“杭州六小龍”現象引起的大討論席卷全國,深圳反復被拿出來和杭州比較。從創業氛圍到改革意志,從營商環境到政府服務效率,部分網絡文章得出結論:在創新創業方面,深圳已經呈現被杭州趕超之態。甚至有人預言,杭州很快將取代深圳的一線城市地位。
不難看出,深圳近期密集的政策宣講和文件發布,跟這場大討論是分不開的。那么,各界對深圳政府的反應和最新政策舉措怎么看?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財稅貿易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韋福雷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認為,在“杭州六小龍”火爆出圈的背景下,深圳一天發布四個聚焦科技產業的高規格文件,表明了深圳引領人工智能及相關產業鏈創新發展的決心和信心,以及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思路和總體布局。
“深圳將從先鋒城市(底座+場景)、終端產品層(AI終端、具身機器人)到企業(瞪羚獨角獸)全面布局,打造從場景、研發到市場應用的垂直生態。”韋福雷說,深圳的系列舉措,將重塑深圳產業鏈,提升深圳智造價值,完善“場景—研發—制造”的閉環體系。
“在人工智能時代,依托閉環可將深圳打造成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的試驗場、創新中心和制造母工廠。”韋福雷表示。
但這些政策舉措只是第一步。要實現上述愿景,韋福雷建議,深圳還要作四方面的努力:
一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繼續發揮政府的服務職能,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二是加大耐心資本對創新的支持。積極發展耐心資本、大膽資本,加大對新興產業領域初創企業支持和培育;
三是完善支持青年人才的創新機制。創新資源向青年人才傾斜,創造良好的發展基礎,打造年輕人創新、創業的天堂,保持創新的活力;
四是推動深港合作差異化發展。利用毗鄰香港的優勢,推動深圳制造與香港金融的深度合作,實現與長三角的差異化發展,避免內卷。
一位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觀察人士對記者表示,深圳“一日四彈”展現了在前沿科技產業布局的雄心,這些政策舉措也切實可行。然而,要在新一輪全球科技產業競爭中取得優勢,除了出臺政策舉措,深圳還需做更多。
“畢竟,科技產業競爭不是發文件比賽,并不是政策出臺了,人才、資金和企業就會自動來了,科技創新就能成功了。”該觀察人士說。
首先,政策的價值在于落實,應盡快細化實施方案,確保政策可執行、可監督。
其次,應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通過制度化、法治化手段保障政策的權威性穩定性,從“政策供給”轉向“規則供給”。深圳擁有特區立法權,可將成熟的政策措施上升為地方法規。
再次,作為國務院批復明確的“全國性經濟中心”“國家創新型城市” 及“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深圳應保持開放心態、全球視野,積極參與全球科技產業競爭,而不是把眼光局限于國內。
“應加強國際交流,吸引全球資源,打造具有國際視野和競爭力的創新團隊,拓展全球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該觀察人士表示。
此外,多位接受采訪的產業界人士提到,人才在發展科技產業當中的決定性意義。
作為改革創新之城,深圳在吸引人才方面成就斐然。但是,近些年隨著城市發展,一些不利于引才、留才的弊端逐漸顯現,其中首推高房價,其次是教育、醫療等民生短板。這對于打造一個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是極大阻礙。
多位產業界人士在肯定深圳成績的同時也認為,深圳還需繼續加力,做得更好,需要下長功夫。(第一財經記者 秦新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