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雖小,但作用獨特”?;貧w25年來,澳門憑借“背靠祖國,連通世界”的特殊地位,靈活運用的市場機制和“一國兩制”制度的獨特優勢,主動對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積極參與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務實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加快本土優勢產業發展和經濟多元化建設。澳門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社會穩定與和諧,文化多元交融。澳門的發展歷程和成就突出體現為做好“小+”大文章,是“小舞臺唱大戲”的生動寫照。
//澳門風光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張金加 攝)
一、“小而富”:經濟密度大,經濟效率高
澳門是典型的海島型微型經濟體,面積僅為33.3平方公里,總人口為68.6萬人,人口密度高達20,745人/平方公里,是香港人口密度(6910人/平方公里)的三倍,其中澳門半島北部被視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這意味著,澳門土地資源處于高飽和狀態,發展基礎條件和空間資源有限。因此,澳門積極探索突破發展瓶頸的解決方案,不斷突破空間和資源限制。
從1999年到2023年,澳門本地生產總值(GDP)從518.7億澳門元增長至3,794.8億澳門元,總量增長了7倍多,年均增長率達到10.7%。2023年,澳門人均GDP約為55.9萬澳門元1(詳見表1)/6.9萬美元,在全球排第9、在亞洲排第3。澳門經濟密度高,每平方公里承載的GDP總量遠超內地大中型城市,以較低的土地資源和能耗支撐起高效益的經濟發展,成為全球最活躍的微型經濟體之一。
二、“小而優”:彰顯“一國兩制”制度優勢
回歸后的澳門,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始終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實踐是根據澳門的實際需求具體實施,是保障澳門功能“由小延大”的重要制度。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一國兩制”方針的法律化、制度化體現。在基本法框架下,澳門實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權、立法權和獨立司法權,并保持了行之有效的經濟體系和獨特的生活方式,特區政府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不斷擴大。
在法制建設層面,據澳門特區立法會公布資料顯示,1999年-2023年間,澳門累計審議通過300多項法律3,形成以憲法和基本法為核心、五大法典4為主干的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在涉外法治體系建設方面,澳門積極借鑒國際規則,通過地方立法使相關法律與國際接軌,已制定10余項地方法律,涉及司法協助、反洗錢、反恐、控煙、稅務信息交換及瀕危野生動植物貿易等,對推進澳門推進對外開放與合作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對外經貿層面,澳門保持WTO的成員及單獨關稅區,擁有國際自由港、低稅制等優勢推行商業活動。澳門與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穩定的經貿文化關系,參加國際組織和機構的數量增至190多個,已獲得147個國家和地區免簽證或落地簽證待遇,以“中國澳門”名義簽署的雙邊協議覆蓋經濟、貿易、司法協助、互免簽證及民航等多個領域。
三、“小而重”: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發揮重要節點作用
“一帶一路”倡議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平臺。澳門被賦予“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的發展定位,在參與、助力“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資金融通、貿易暢通以及民心相通的橋梁作用,形成“澳門所長、絲路所需”的發展模式。澳門與葡語國家關系密切,8大葡語國家分布在四大洲,擁有約2.6億人口,國土面積超過整個歐洲的總和。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中國內地與葡語國家商品貿易總額達到歷史峰值的2208.7億美元,同比增加3.1%,澳門依托與葡語國家的深厚聯系,以小支點撬動大杠桿,積極協助中國企業開拓拉美、非洲等地葡語國家市場,擔負起中國與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中心的角色。
四、“小而聚”:華人華僑華商交流的平臺
澳門雖小集聚了豐富的華人華僑資源,擁有來自60多個國家的歸僑僑眷。作為中西文化經貿交流的窗口,廣大華僑華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聯系澳門與海外的紐帶,特別是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廣大華僑華人積極推動和參與“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交流,發揮了獨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歸僑作為澳門人口組成的第三大族群,與海內外多個國家保持頻繁的經濟貿易關系和社會關系,逐步形成具有澳門特色的華商網絡。澳門歸僑總會成立50多年,發揮“融通內外”的獨特優勢,立足澳門放眼世界,推動政府與民間在海外聚合人脈及華僑網絡,強化地區性交流合作,為澳門特區長期繁榮穩定作出貢獻。
五、“小而美”:中西方文化交匯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
澳門極富“小而美”的文化基因,歷史文化呈現“小而多元”,城市建筑“小而豐富”。澳門積極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2005年7月15日,澳門歷史城區的22處建筑和8個廣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31處世界遺產,也是大灣區首個世界遺產。澳門的建筑體現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大三巴牌坊、天主教堂與媽祖廟、關公廟等相得益彰,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色。澳門的美食和藝術文化在國際上享有盛譽。2017年10月31日,澳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評定為“美食之都”。
六、“小而特”: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打造高水平開放試驗田
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以下簡稱“合作區”)秉持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發展理念,所有的工作都體現出對澳門的關切,特別的地理位置、特殊的監管制度、特色的“澳門服務”“澳門標準”、打造與澳門趨同的營商環境,積極圍繞“產業促澳、民生融澳、規則接澳”制定系列具體措施(詳見表2),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試驗田和新一輪對外開放的新標桿5。截至2024年9月底,合作區的“四新”產業企業已達1.7萬家,產業增加值為117.8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47.1%。享受個稅優惠的澳門居民超過1500人,居住在合作區的澳門居民超過2萬人,其中約5000人在此就業。
七、“小而精”:做專優勢產業增強國際競爭力
2023年博彩業在GDP中的占比已經降至37.2%,標志著澳門經濟結構逐步向多元化轉型,重點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第五任澳門特別行政區長官賀一誠表示“澳門已經不是以博彩業為主的城市了”。澳門經濟逐步減少對博彩業的單一依賴,初步實現經濟的適度多元化。旅游、文化和會展作為優勢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不斷做大旅游、文化和會展經濟。
一是澳門國際旅游城市名片不斷擦亮。2024年前三季度,共有2592.1萬人次旅客訪問澳門,已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85.8%。國際旅客達167.8萬人次,恢復至2019年同期70.7%,并榮獲“2024年度推薦國際旅游目的地”稱號。澳門具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世界遺產“澳門歷史城區”和“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特區政府也積極積極推進歷史文化片區的活化和修復,設立“澳門世界遺產監測中心”和“澳門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同時加強與5G、虛擬現實等技術的結合,提升旅游體驗,吸引國際文化藝術活動落戶澳門。
二是澳門文化產業快速增長,“創意澳門”特征明顯。涌現出眾多具有澳門文化遺產元素的知名IP及創意設計產品。根據澳門特區政府數據,2023年,澳門文化產業在數碼媒體、創意設計、文化展演和藝術收藏等四大領域的整體服務收益達到87.2億澳門元,同比增長47.9%,較2019年增長了10.0%。截至目前,澳門文化產業的運營機構已增至2866家,同比增長112家,員工人數達到13976人,增長了15.3%。
三是澳門會展從量變到質變,展現一定國際競爭力。澳門雖小,擁有超過19萬平方米的會展場地和4萬間酒店客房,具備承辦萬人規模的大型會議的能力。2023年,澳門被MCAsia評選為“最佳亞洲會議城市”。2024年上半年,澳門舉辦702項會展活動,比去年同期增加209項,增幅超過42%。作為涵蓋多個產業鏈的會展業,對旅游消費的拉動尤其明顯,展客商人來澳人均消費4992澳門元,較去年同期(2260澳門元)高出1倍多。隨著多個大型國際會展項目首次落戶澳門,會展內容愈加多元,加速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支持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澳門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對澳門提出了新定位新目標新要求。站在回歸25周年健康穩定發展的新起點,相信澳門持續發揮“小舞臺唱大戲、唱重頭戲”的智慧,不斷拓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廣度和深度,以更多元的“新澳門”與世界聯通、加快招攬國際高端人才的步伐,在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數據來源:澳門特區統計年鑒。社會保障覆蓋率:受益人總數/勞動人口總數。
2 以當年價格按支出法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
3 數據來源:葡語國家基礎設施發展指數暨澳門特區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成果報告(2024)
4 澳門五大法典是澳門現行法律制度的基本法律淵源,構成其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這五大法典包括《澳門刑法典》《澳門刑事訴訟法典》《澳門民法典》《澳門商法典》和《澳門民事訴訟法典》
5 https://www.gov.mo/zh-hans/news/55062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