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再過兩個月就是4·15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而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內經濟與產業產生的巨大影響還在繼續。此次疫情無疑將對我國管理體制、經濟發展,社會管理、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等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同時也在國家安全層面產生深刻且長遠影響。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主任習近平2月14日下午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強調要從保護人民健康、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要盡快推動出臺生物安全法,加快構建國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制度保障體系。
國內以武漢市為首的湖北省及其他省份不同程度采取封城及延遲復工等措施的解除日期仍不明確,這些措施在有效防止疫情傳播的同時也很大程度上將經濟活動中的人流、物流同時切斷,相當于同時凍結了絕大部分市場的消費與供給兩端,基本等同于將經濟活動強制休眠。國際層面,截止2月16日,國家移民管理局發布《近期有關國家入境管制措施提醒(2020.2.16)》中顯示已有133個國家和地區采取入境管制措施。略微夸張的說,我國產業發展正在經歷一個“內部慢復蘇、外部軟封鎖”的艱難時期。這為我們重現審視自身產業安全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二,新冠肺炎疫情下產業安全的非開放競爭視角
1,非國際競爭環境下產業安全的重要性
在關注國家生物安全的同時,另一個不能忽視的重大影響是此次疫情對國家經濟安全尤其是產業安全的巨大考驗。傳統的產業安全思想萌芽于國際分工環境下的國家間經濟競爭實踐中,在開放條件下抵御外來干擾或威脅以保護本國幼稚產業、提升產業競爭力以及獲取經濟主導地位以保證國家經濟安全是傳統產業安全思想的主要內容。此次疫情引發的國內國際嚴峻的經濟環境給了我們一個重新審視經濟及產業安全的全新視角,即在非開放競爭條件下,經濟體內部產業在突發極端環境中的生存及發展能力。未來極端環境除了本次疫情引致的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還包括極端貿易保護、國際間矛盾與沖突、經濟制裁、極端自然與生態災害等引發的一定時期內經濟體需依靠自身市場生存和發展的情形。隨著經濟逆全球化及全球生態環境形勢日益嚴峻的背景下,這些事件或環境呈現日趨常態化趨勢。因此,雖然完全割裂的全球經濟狀態不可能發生,但在經濟逆全球化不斷蔓延幾成定局的未來,“寧可備而不用 不可用而不備”的提升經濟體內部產業獨立生存與發展能力刻不容緩。
2,產業安全的由來
產業安全是經濟安全的重要內容,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經濟安全研究始于冷戰時期,繁于全球化時代,盛于特朗普時期,從提出至今都帶有顯著的國際角力烙印。上個世紀60年代后期的美國一些學者提出全面關注“國家經濟安全問題”。經濟安全的概念首次出現在官方文件中是在1980年日本發布的《國家綜合安全報告》中。隨后在上世紀90年美、俄等國不斷強化其經濟安全思想,發展至當今特朗普的“經濟安全即國家安全”的核心高度。
在我國,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新的國家安全法。新國家安全法第三條規定,國家安全工作以經濟安全為基礎。這表明,經濟安全是我國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在我國國家安全體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
各種論點對于國家經濟安全認識的共識:一是強調全球化和開放經濟環境的背景;二是強調國家根本的經濟利益不受侵害;三是強調競爭力。
3,我國產業安全的內涵
根據新國安法對于國家安全的定義,以及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世經室副主任、副教授陳建奇的解讀,經濟安全可理解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在開發經濟環境下,一個國家維護國民經濟發展的經濟實力處于不受根本威脅的狀態和能力。簡單來說,經濟安全就是維護經濟發展和經濟實力不受根本威脅的狀態和能力。廣義的經濟安全包括產業安全、金融安全、科技安全、貿易安全、經濟信息安全、糧食安全、資源能源安全等內容。2014年4月15號,習近平主席主持召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出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首次系統提出11種安全,即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國家把科技安全、信息安全、資源安全與經濟安全并列。因此,狹義的經濟安全只包括產業安全、金融安全、糧食安全、貿易安全四個方面。
三,疫情考驗下的產業安全
產業安全是經濟安全的核心。拋開國際競爭的影響,產業安全是指經濟體內部自主產業的生存和發展不受威脅的狀態,主要側重經濟體內部產業生存安全與產業發展安全。狹義的經濟安全中金融安全、糧食安全、貿易安全可以說都與產業安全存在直接或間接關系。因此,產業安全對于經濟安全有著至關重要的穩定作用。產業安全與產業威脅是一個問題的正反兩面,產業受威脅程度越高則產業安全度越低。本文主要以產業經濟學框架進行分析此次疫情對國內產業安全造成的威脅,以產業生存與產業發展受威脅程度分析產業發展的安全度。此次疫情對產業安全的影響程度,可以從產業組織安全、產業結構安全、產業布局安全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產業組織安全
產業組織安全是指某一國家或地區的產業持續增長、產業內企業處于有效競爭的狀態。傳統意義上的產業組織安全認為產業集中度是反映市場控制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本國企業的市場集中度越高,對本國市場的控制力越強,產業就越安全。但從此次疫情導致的供應鏈受阻及復工延遲的極端情況看,產業集中度越高其潛在的風險可能越高。以動力鋰電池產業為例,數據統計顯示,2018年我國動力鋰電池CR5為74%,CR10達到83%,較2017年我國鋰電池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從國際競爭的角度看,我國動力鋰電池產業無疑是相當安全。但高集中度的產業意味著產業風險同樣高度集中,即單個企業的風險上升為整個產業的風險,進而可能危及整個國家經濟的安全。另一個典型代表為處于“華為威脅論”漩渦中心的中國5G產業領導者——華為。作為中國乃至世界5G產業的領導者,在國內信息通信行業龍頭地位不容置疑,可以說其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安全基本等同于中國5G產業的安全。
從市場績效層面看,在復工長時間延遲的情況下,非金融產業部門的高杠桿率對產業生存安全是一大潛在威脅。高杠桿率意味著產業生存增加了多倍的風險,隨著租金、利息等支出的增加產業內部分企業生存風險陡增。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杰出院長講席教授歐陽輝研究指出,2019年2季度的中國的宏觀杠桿率已經超過了美國,緊隨日本與英國之后。其中,非金融企業杠桿率高達154.5%,是美國的兩倍、是排名第二的日本的1.5倍。
資料來源:BIS
2,產業結構安全
一國產業安全首先是產業生存安全,產業生存安全的基礎是產業鏈的完整,這是保證一國經濟可運轉的基本條件。在開放的經濟中,一國產業結構安全是指該國各產業部門處于相互適應、協調發展、持續增長的狀態。在非國際競爭的環境下,一個安全的產業結構能夠緩解由極端事件或極端環境對整個產業健康運行的侵擾,從而實現一國產業結構的穩定運作并不斷高度化、合理化,實現趨利避害的結構狀態。在不受國際競爭影響下的產業結構安全主要體現在產業結構的完整性,且能維持整個經濟體系正常運行的能力上面。從此次疫情爆發至今,在各種抗疫物資頻繁告急的情形下應深刻意識到傳統制造業的兜底作用不可忽視,更應該認識到對傳統產業的態度是升級而不是淘汰。同時,從火神山、雷神山兩座醫院的建設中深刻認識到完整的產業鏈尤其是優秀的供應鏈系統對于大國經濟的生存和崛起的重要性。
3,產業布局安全
可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三線建設”的戰略實踐中找到產業布局安全思想的影子,但當前提出產業安全布局的初衷迥異于當年的戰略考量。當前階段,以實現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競爭力提升,并且有利于抵御內外部經濟侵襲保證產業生存與發展為目的的最優產業組合和空間分布稱為安全的產業布局。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看,產業集聚有利于增強地區經濟實力,促進創新。但從生存安全的角度考量,產業過度集聚于某個地區,與產業組織高度集中存在同樣的高風險。以關系國計民生的蔬菜產業為例,2017年,山東的蔬菜產量,就有813萬噸,占全國的11.7%,位居全國第一。其中,大蔥的種植面積占全國的16.2%,生姜的種植面積占全國的33.6%,而大蒜的種植面積則更是占到了39.1%。曾經影響全國的“蒜你狠”、“姜你軍”事件都或多或少與山東農產品市場有關系。作為蔬菜之鄉的壽光一縣用84萬畝蔬菜生產基地撐起了400萬噸的蔬菜年產量。2018年8月,受臺風“溫比亞”影響,山東壽光多地連降暴雨,受臺風和降雨影響,壽光本地部分蔬菜被淹,導致菜的產量和質量都受影響,菜價有所上升,其中葉菜類的價格尤其明顯,白菜、芹菜、茄子等菜的漲幅高的達到25%①。
極端事件對于農業的影響,在國研網發布的《新冠肺炎疫情對若干行業的影響分析》中對農業影響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與農業相關產業鏈全線停業,所有的蔬菜供應、肉蛋奶供應近乎集體停擺。加上疫情防控導致的物流不暢、人力緊缺等,也給農產品運輸、農產品補貨帶來影響。假設山東地區出現極端事件勢必造成對全國整個蔬菜及糧食安全造成更大的沖擊。
四,對于未來產業安全的戰略思考
對于未來產業安全的思考,首先是從思想與戰略上重視產業安全。豐富當前經濟安全和產業安全的內涵,把應對產業國內風險提升到與應對國際風險同等的高度。加強研究應對國內產業風險、保證產業安全的策略。
1,產業組織安全方面
從產業集中度層面探討非開放市場條件下產業生存與發展的安全問題,應區別于國際競爭環境下產業安全的邏輯方式。在經濟體內部,從整體經濟安全的視野推動產業的發展,培育龍頭企業固然重要,但應避免完全壟斷市場的出現,這既是出于市場效率的考量,更是產業安全的要求。市場績效方面的措施應著重于產業整體杠桿率的控制目標與手段的研究,指導設定產業合理的杠桿水平,避免過度杠桿化帶來的崩盤風險。
2,產業結構安全方面
結合發展經濟學的思想,從保證產業和經濟安全的目的出發,增加基于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產業分類標準,并對不同產業進行分類引導。古里特在他其著作《痛苦的選擇:一個新的發展理論觀》中提出了著名的經濟發展三大目標學說,他認為無論任何時代,個人和國家都要追求下列三個經濟發展目標:(1)維持生存(Life-sustenance)的目標;(2)自重(Self-esteem)的目標;(3)自由(Freedom)的目標。在以上三大目標的指導下,為保證國家產業及經濟安全,按照實現經濟發展三大目標承擔職能的不同,將產業劃分為基本生存需求產業,發展提升需求產業,目標實現需求產業。各個產業之間動態調整,依據經濟發展與科技創新進程輪轉更替,依次演進。
3,產業布局安全方面
將產業安全專項規劃納入國家總體規劃與經濟專項規劃框架,并保證其在規劃中的重要地位。按照國家、區域、省、市分層次統籌產業安全布局,既要保證地區產業發展的特色,又要防止產業過度集中;既要保持地區產業發展市場活力,又要統籌全局產業發展安全。
4,產業政策安全方面
強化細化產業安全預警機制,提升國內產業安全指標權重。完善經濟安全預警體系,以產業大數據為基礎,構建產業安全發展實時監管系統。在執行上責成有關部門專門負責產業數據的采集與分析,對監管系統數據的真實性負責。
啟動產業安全立法可行性的研究工作,通過研究美國關于產業安全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立法對產業安全的保障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推動我國產業安全法制化勢在必行。
①《受災后壽光部分蔬菜價格上漲 部分葉菜漲幅達25%》鳳凰網 [引用日期2018-08-2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