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3-10 16:37
黃睿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
博士后工作站
2018年是我國十九大的開局年,新年伊始,如何管好家、開好局是本屆政府需要向公眾交出的一份答卷。
2018年更為充裕的財政預算支出能否滿足更高質量的民生需求,成為本屆政府亟需向公眾回答的問題之一。2017年,在減費降稅的背景下,我國仍實現7.4%的財政收入增速,同時,2017年政府負債率和2018年預算赤字率雙雙下降,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要改變積極的財政政策方向。2018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較2017年增長7.6%,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和中央基建投資均較2017年有較大規模增加,用于民生和社會發展的“錢袋子”較2017年更為充裕。在我國中等收入群體進一步擴大、脫貧攻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的基礎上,如何用“錢袋子”滿足更高的民生需求,成為民眾關注的熱點。
對政府財政民生支出進行監督是民眾了解政府財政運行的重要途徑,一般從兩個維度進行考量:一是財政信息公開透明度,評判政府是否依法保障公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及時、準確、完整的告知公眾財政資金流向;二是財政支出績效,判斷財政支出是否實現了保民生、調結構、促發展的預設目標。
財政民生支出信息的
公開透明度增強
我國第三方獨立機構是財政信息透明度的重要監督力量。目前,我國對財政透明度的第三方評估報告主要有三個,包括2009年起,上海財經大學每年公布的《中國財政透明度報告》、2012年起,清華大學每年定期發布的《中國市級政府財政信息透明度研究報告》、2016年起,馬洪基金會和綜合開發研究院聯合每年定期發布的《中國政府財政(民生支出)信息公開報告》。
2017年三份獨立報告均顯示我國財政信息透明度較上年有顯著提升。第三方機構從不同維度對政府財政信息進行評估過程中,逐漸細化評估對象、完善評估指標,對各省、市的評議活動有效的促進了政府財政支出透明度的增強。
關于財政民生支出,公眾“應知而未知”現象減少,但“可知而未知”現象仍待解決
從最近發布的《中國政府財政(民生支出)信息公開報告》顯示,以時效性、完整性和規范性衡量信息公開質量,我國財政民生支出信息公開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政府應主動公開的信息,其時效性和完整性表現良好,公眾“應知而未知”現象減少,但在規范性上存在較大缺陷,導致省市間的部分數據難以橫向對比;二是政府依申請公開的信息,在完整性上存在較大短板,即公眾“可知而未知”的現象仍突出。
公眾對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對口幫扶資金的信息“應知而難知”
隨著扶貧專項資金規模的擴大,監管問題日漸凸顯。為到2020年實現全體脫貧、消除絕對貧困,我國設立了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各地方政府也設立財政對口幫扶資金,2018年進入我國扶貧攻堅期,中央財政對扶貧的投入達到1061億元。而隨著資金規模擴大,監管漏洞也漸現,2017年財政部對28個省的874個縣進行財政扶貧專項資金專項檢查過程中,共追回虛報冒領和擠占挪用資金7.3億元。
第三方機構作為獨立監督力量,針對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對口幫扶資金的信息公開也嘗試進行了評估。根據《中國政府財政(民生支出)信息公開報告》顯示,我國目前這兩部分資金的信息公開情況亟待改善。
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信息公開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各地政府基本都做到了主動公開專項扶貧資金收支總量,但數據的規范性、完整性尚待進一步提升;依申請公開數據比主動公開數據的質量更好一些,但依申請公開數據的完整性也還存在較明顯短板。
對口幫扶資金的信息公開透明度最低。我國9個省市對西部地區存在幫扶任務,約7成地區主動或依申請披露了幫扶資金信息,但僅浙江和廣東較詳細的披露了資金在對應項目上的安排。由于對口幫扶資金的披露的主體、渠道不夠明晰,造成公眾很難對這部分資金的使用進行監督。
財政支出、扶貧資金的績效評估提上日程,第三方專業機構或可成為重要監督力量
我國財政民生支出公開的透明度日益提升,得益于國內逐步形成的“智庫/高校+媒體”的第三方獨立監督力量。
今年兩會期間,國家財政部、扶貧辦在3月7日分別召開的記者會上,財政部部長和扶貧辦主任均提出需強化對資金的使用績效進行評估,也都強調了引入第三方專業監督力量。政府對財政績效評估已有一套標準,但學界對財政績效評估的爭論仍無定論,第三方專業機構在促進各省市政府不斷改善財政信息公開工作的基礎上,可進一步深挖財政支出的績效,逐步完善評價指標,構建受直接和間接影響的經濟社會指標體系,全面對財政績效進行評估。
財政支出信息公開
“最后一公里”待打通
對省市政府財政支出的監督,逐漸從信息公開的形式向資金使用的績效方向發展,原來“不能說的秘密”正逐步向公眾揭開面紗,這既是我國政府向現代治理轉型的要求,也是服務型政府逐步形成的集中體現。
但在我國中央、省、市各級政府的“錢袋子”逐漸走入公眾視野的同時,我國縣級財政的公開信息仍然模糊。根據國家審計署數據顯示,我國2779個縣級財政在2012年有98%是負債運轉,部分區縣稅、費不分。今年強調了財稅體制改革,在財政事權、支出責任劃分明晰的基礎上,期待今年縣級財政也能向公眾及時、完整、規范的“曬賬本”,實現向下完善財政資金的公開信息、進一步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打通財政信息透明化的“最后一公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