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深圳外貿總量、增量、質量“三量”齊升,重返中國內地“外貿第一城”。深圳應進一步優化外貿結構,以“五個升級”為突破,持續提升全球市場“含深度”,讓更多“深圳智造”“深圳創造”“深圳品牌”享譽世界,為貿易強國建設作出新貢獻。
一、深圳外貿 “含新量”持續提升
2024年,深圳進出口規模達到4.5萬億元,首次突破4萬億元,躍居內地外貿城市首位。這一成績的取得,不僅源于規模的擴大,更在于深圳外貿“含新量”的顯著提升,深圳新產品、新業態、新品牌不斷涌現,全球市場“含深度”持續提升。
從新產品來看,越來越多高科技屬性新產品加速出海,從手機、電腦、家用電器等“老三樣”產品,到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新三樣”產品,再到無人機、智能機器人等新興領域,深圳出口商品的附加值顯著提高。從新業態來看,跨境電商、保稅維修等新業態蓬勃發展,目前,深圳跨境電商出口企業數量超過15萬家,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增長迅速,逐漸成為拉動外貿增長新動能。從新品牌來看,深圳自主新品牌出口效應顯著增強,在鞏固歐美發達市場的基礎上,積極拓展東盟、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并借助跨境電商、海外倉等出口方式,在世界市場圈粉無數。
深圳外貿“含新量”的持續提升,既是其堅持創新驅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成果,也是深圳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地位躍升的重要體現。“深圳出品”不僅銷往發達國家市場,也持續享譽“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市場,在全球市場逐漸占據重要地位。
二、以“五個升級”為突破,促進外貿高質量發展
面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產業鏈重構及新興市場競爭加劇等挑戰,外貿企業所面臨的國際貿易環境發生了很大改變,需要加速國際化來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深圳應以主體動力、貿易方式、市場結構、增值能力、服務體系“五個升級”為突破,持續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
推動主體動力升級,提升企業國際化發展能力。推動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共同發力,提升國際化發展能力,持續增強全球市場“含深度”。
一是鼓勵民營企業“抱團出海”“借船出?!?。支持民營“鏈主企業”全球化布局,采用“總部+制造”“終端+配套”“研發+轉化”模式,吸引上下游共生配套企業“走出去”。加快完善“走出去”支撐體系,加快推動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提升國際化水平。二是加快國資國企海外布局。圍繞產業園區、港航物流、軌道交通、能源環境、城市建設和金融投資等優勢產業板塊,強化國資國企海外支撐服務功能,通過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平臺搭建等,助力企業拓展全球化布局。
推動貿易方式升級,加快培育外貿發展新動能。推動外貿向數字化、多元化模式轉型,以跨境電商、海外倉、“保稅+”等新業態為重點,加快打造外貿發展新生態。
一是強化跨境電商賦能發展。促進“跨境電商+產業帶”模式發展,鼓勵深圳眼鏡、服裝等更多優勢傳統產業通過開展跨境電商出口業務。實施跨境電商品牌領航行動,推動政校企協同建設全球跨境電商品牌研究中心、設計創新中心和運營中心,打造跨境電商品牌集聚地。
二是推動海外倉功能整合升級。聚焦“新三樣”等產品出口需求,加快打造一批提供一體化供應鏈解決方案的高端服務倉和提供全鏈路定制服務的垂直領域特色倉。加快海外倉數字化升級,建設一批數字化洲際樞紐示范倉。
三是加大“保稅+”新業態培育力度。創新海關特殊監管區內保稅研發、區外產業化的“保稅+”模式,推進保稅創新研發中心建設。創新開展區內外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保稅+檢測維修”業務,培育壯大多層次全球檢測維修市場。打造服務加工貿易產業的保稅物流分撥中心,為加工貿易提檔升級提供支撐。
推動市場結構升級,實施全球多元化布局策略。聚焦“新興市場+成熟市場”雙輪驅動,實施全球多元化布局策略,分散對外貿易風險,鞏固提升全球市場份額。
一是持續深耕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成員國市場。鼓勵企業深度開拓印尼、馬來西亞、日本等國家市場,以通信設備、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等產品為重點,做大優勢產品市場份額。大力發展更具相對優勢的電子通信設備及其零部件等中高端產品,擴大對東盟的中間品和中高端產品出口。利用深圳供應鏈服務企業集聚和毗鄰香港優勢,大力發展面向RCEP成員國的國際中轉和集散分撥業務。
二是積極開拓新興市場。繪制“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經貿合作地圖,探索發布行業/商品機會清單,助推企業開展對外經貿合作。支持企業赴新興市場國家參加重要展會,推介深圳優質產品。利用央企在新興市場國家的既有園區平臺,探索以“園中園”方式建設“深圳園”,支持企業布局生產基地、倉儲基地、營銷網絡,擴大優勢產品出口規模。
三是鞏固提升歐美市場份額。支持企業實施全球化和本地化戰略,提升市場黏性和品牌黏性,合理應對國際貿易壁壘,推動企業通過“技術合規+本地化認證”等方式有效破局。
推動增值能力升級,提升商品附加值與競爭力。推動從“制造出口”向“技術+品牌+服務”輸出轉型,提升綜合競爭優勢,增強深圳“新”品在全球價值鏈中的話語權。
一是強化技術創新與專利布局。加快布局AI與數字貿易,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積極利用大數據優化海外營銷網絡,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產品出口規模。支持深圳創新主體海外布局專利,用知識產權助力提升全球市場“含深度”。
二是打造全球化品牌矩陣。推動深圳企業從“產品出?!毕颉捌放瞥龊!鞭D變,以“技術創新+本土化運營”雙核驅動,構建多層次品牌矩陣。支持頭部企業通過品牌輸出技術標準,搶占高端市場。支持細分領域“隱形冠軍”聚焦垂直賽道,以差異化產品建立專業認知。借力國際展會、ESG認證等提升品牌溢價,形成“技術品牌化、品牌生態化”的全球競爭力。
三是延伸服務貿易價值鏈。支持通過投資貿易融合模式,帶動研發設計、市場營銷、技術服務等相關生產性服務“走出去”,提升外貿綜合競爭力。推廣“產品+服務”模式,鼓勵生物醫藥企業在歐美發達國家設立研發中心,提供定制化醫療解決方案。拓展售后服務平臺,提供遠程技術支持與本地化維修,提升客戶體驗與黏性。
推動服務體系升級,構建綜合性外貿服務體系。以強化政策引導支持、優化經貿網絡布局、構建物流樞紐網絡為核心,推動服務體系升級,構建全球化、綜合性外貿服務支撐網絡。
一是強化政策支持。加大力度引進培育高能級貿易主體,推動“產供銷、內外貿、上下游”一體化發展,集聚更多從事全國全球業務的渠道型、供應鏈管理型貿易企業。持續做大做強前海聯合交易中心、電子元器件和集成電路國際交易中心等貿易平臺,增強對全球市場、全球資源的配置能力。
二是優化境外經貿網絡布局。加快海外布點,重點聚焦東盟、中亞、中東等區域,增設經貿代表處,實現重點區域全面覆蓋。重點瞄準新興市場,拓展布局海外產品展示交易中心。
三是構建全球物流樞紐網絡。聚焦潛力區域和港口,采取“以港帶航、港產融合”策略,開展戰略性投資,打造以深圳為樞紐的全球港航物流網絡。加快國內空中快線建設,加強國內國際航線中轉銜接,構建面向亞太、連接歐美澳熱點城市、銜接“一帶一路”節點城市的國際航線網絡。
//本文刊發于《深圳特區報》理論周刊欄目
(20)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沿邊經濟發展暨通道經濟向落地經濟轉型發展研討會”的智力支持方,項目組結合研討會交流成果以及對當地發展情況的實地調研,形成關于內蒙古自治區口岸發展政策、口岸產業體系、口岸功能定位的三份報告。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