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08 15:21
“我個人比較重視兩項政策,可能起到一定的抑制波動作用:一是鼓勵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二是超長期特別國債。”3月28日,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在馬洪基金會“問勢2024”理事報告會上表示。
會上,樊綱以《克服短期波動,推進長期增長》為題作主旨演講。他認為,經濟周期與設備折舊周期基本同步,大規模設備更新將有效帶動需求增長,產生“乘數效應”;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則有助于解決金融債務與財政債務功能錯配、投資回報期限錯配等問題。
推進長期增長,關鍵在于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樊綱認為,要從創新人才培養、知識產權保護、發揮企業核心作用等方面入手,加快推進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同時,要破除“小院高墻”,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吸收更多知識和技術外溢。
一、以大規模設備更新催生“乘數效應”
今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5%左右的GDP增長目標。樊綱認為,當前我國宏觀經濟面臨需求疲軟、房地產市場波動、地方債務等問題,5%的目標并非沒有挑戰。而他關注到,今年以來有兩大政策釋放了明顯的“樂觀”信號。
3月13日,國務院《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發布,目標到2027年,工業、農業、建筑、交通、教育、文旅、醫療等領域設備投資規模較2023年增長25%以上。
樊綱認為,設備更新之所以值得關注,是因為經濟周期與設備折舊周期是基本同步的。機器設備大規模更新換代,將帶動需求(如固定資產投資、就業)大幅增加,經濟隨之恢復景氣;隨著設備更新完成,需求下降,經濟周期則轉為衰退。
“政府提供少量補貼、銀行提供一些貸款,鼓勵人們去買設備,這就擴大了需求。買了設備,制造設備的工廠就要買零部件,鋼材企業又去買其它,一輪一輪,就產生了乘數效應。汽車、家電以舊換新,也是同理。”樊綱解釋道。
在這方面,國資國企應發揮帶頭作用。樊綱表示,國有資本作為公共資本,其重要職能是提供公共物品、增加公共利益,而當前我國最需要的“公共物品”是宏觀經濟穩定。國企若能“多做一點”,為宏觀經濟創造更多需求,產生的宏觀效益將遠遠超出單個企業的微觀效益。
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從今年開始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于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今年先發行1萬億元。
樊綱提到,地鐵、高鐵、公路等公共基礎設施,建成后將帶來GDP整體提高、稅收增長等長期效益,但項目回報往往要30年、50年甚至更長時間。而金融貸款通常要求5-10年就產生回報,由此產生了“時期錯配”和“功能錯配”,長期國債則有助于解決錯配問題。
二、發揮“后發優勢”
演講后半段,樊綱轉入了對當下最火的概念——新質生產力的探討。
他認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推進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形成更好的創新生態,使顛覆性技術能夠源源不斷地產生。
“首先要改革教育體系,讓更多人有志于做基礎研究,不是為‘五斗米’而學習,而是為好奇心。”樊綱認為,真正的創新總開始于一些“不著調”的事情,需由好奇心而非物質驅動。
樊綱繼續談到,科技創新體制改革的另一重點是知識產權保護,即尊重企業和科學家的勞動成果,允許其獲得一定的壟斷收益。
同時,要注重發揮民營企業在創新領域的靈活性、自主性和持續性作用,克服“所有制歧視”“規模歧視”等,形成以企業為核心的創新機制。
“創新是一件很有風險的事情,民營企業有更強的動力和激勵,敢于冒險、試錯,因此更能捕捉到市場上轉瞬即逝的機會。”樊綱說。
新質生產力的培育還需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樊綱提到,曾經我國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是廉價勞動力,而這一要素優勢相對“初級”,近些年正在喪失。要快速提升要素結構,應注重發揮“后發優勢”,即用更短的時間、更低的成本,學習、引進、消化、吸收發達國家的先進知識和技術“溢出”。
他認為,美國等國家的“科技遏制”戰略正是要切斷知識溢出的各種渠道。這要求我國開展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對外開放,包括對更多國家、更多企業和產業開放,由此突破“小院高墻”,真正實現生產力的躍升。(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陳思琦 深圳報道)
(1)